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 > 焦点 > 6月份金融数据强劲增长,信贷结构明显改善 正文
时间:2025-07-07 09:24:14 来源:网络整理 编辑:焦点
6月份金融数据强劲增长 信贷结构明显改善人民银行7月11日发布的最新金融统计数据显示,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3.68万亿元,同比多增9192亿元。上半年,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1万亿元,比上年同期多
6月份金融数据强劲增长 信贷结构明显改善
人民银行7月11日发布的月份最新金融统计数据显示,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3.68万亿元,金融结构同比多增9192亿元。数据上半年,强劲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1万亿元,增长比上年同期多3.2万亿元。信贷6月末,明显广义货币(M2)同比增速为11.4%,改善增速比上月末高0.3个百分点,月份创下近6年以来最高。金融结构
对于6月末M2同比增速高位上行,数据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,强劲主要原因是增长当月贷款多增推高存款派生,以及财政支出力度较大。信贷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也表示,明显经济活动回暖、实际贷款利率下降,带动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回暖,货币创造活跃提升。在经济修复、企业生产和投资活动增加、楼市有所回暖的背景下,狭义货币(M1)同比增速较上月末加快1.2个百分点至5.8%。
从6月单月情况看,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.81万亿元,同比多增6867亿元;6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5.17万亿元,比上年同期多增1.47万亿元。
6月信贷、社融大幅冲高,远超市场预期。王青表示,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:一是6月宏观经济修复势头进一步增强,房地产市场有所回暖,带动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回升;二是国务院一揽子稳经济措施加速落地,政策性金融稳增长进一步发力,助推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大幅多增;三是6月专项债发行迎来历史高峰。
“6月金融数据的另一个主要特征是结构也有明显改善,具体表现在企业和居民中长期贷款占比回升,票据冲量现象缓解。这表明,伴随经济转入修复过程,银行风险偏好改善,向实体经济提供中长期贷款的意愿有所提升。”王青表示,在政策发力和疫情缓和共同作用下,6月信贷、社融及M2增速都在上扬,这将为下半年经济较快修复奠定坚实基础。
企业和居民中长期贷款环比均多增
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.81万亿元,环比多增9200亿元,同比多增6867亿元,带动月末各项贷款余额增速较上月末加快0.2个百分点至11.2%。
受季末冲量影响,6月贷款环比多增属季节性现象,但从同比来看,多增近7000亿元,并创下历史同期最高新增规模。王青表示,这表明在近期监管层反复要求“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”背景下,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的总量功能正在充分发挥。
从企业贷款看,6月企业中长期贷款环比多增8946亿元,同比逆转上月少增局面,大幅多增6130亿元。周茂华表示,企业中长期贷款明显增加反映企业信心在加快回暖。主要原因是国内疫情受控,及时疏通物流、稳定产业链供应链,为企业复工复产创造条件;一系列保供稳价、减税降费、金融支持政策有效降低了企业负担。
王青进一步表示,这一方面受益于政策面鼓励银行加大对企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,更为重要的是,以政策性银行调增8000亿元信贷额度为代表,金融对基建投资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,配套融资需求相应增加;同时,伴随经济转入修复过程,制造业投资也会保持较快增长,实体经济中长期贷款需求增加。
居民贷款方面,6月以消费贷和经营贷为主的居民短贷同比多增782亿元,多增规模较上月进一步扩大。周茂华表示,6月居民短期新增贷款同比多增,反映居民生活加快恢复,带动消费需求明显回暖。
居民中长期新增贷款则由5月的1047亿元大幅反弹至6月的4167亿元,同比虽继续少增,但少增幅度较上月大幅收敛。周茂华对此表示,这显示楼市在稳步回暖,带动居民中长期贷款明显回暖。王青表示,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,前期以房贷利率“双降”为代表的各项稳楼市政策叠加效应显现,加之疫情防控期间积压的需求释放,以及半年末房企加速推盘冲业绩等因素带动楼市边际回暖。
三大因素拉动社融强劲反弹
6月新增社融5.17万亿元,环比多增2.38万亿元,同比多增1.47万亿元,提振月末社融存量同比增速较上月末加快0.3个百分点至10.8%,为去年下半年以来最快增速。
对于6月社融强劲反弹,周茂华表示,主要受实体经济信贷需求回暖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放量推动。一方面,经济活动稳步回暖,带动信贷融资需求回暖;另一方面,专项债发行量大,反映宏观政策加大跨周期、逆周期调节力度。
其中,专项债方面,由于财政部要求今年新增专项债须于6月底前“基本发完”,6月新增专项债发行量突破万亿元,带动当月政府债券融资环比多增5602亿元,同比多增8676亿元。
另外,王青还表示,表外票据融资也是6月社融反弹的拉动项之一。6月企业以商业票据应对往来款项支付的规模依然很高,表明疫情冲击后企业现金流仍然较为吃紧,加之当月票据利率走高,贴现量增幅不及开票量,共同带动新增表外票据融资回正,环比多增2133亿元,同比多增1286亿元。
(金融时报)
美银证券:维持汇丰控股买入评级 目标价升至65.89港元2025-07-07 08:27
人人共济从家庭共济开始2025-07-07 08:26
俄联邦安全局:杜金娜被害案已侦破2025-07-07 08:16
又见券商“换帅”!野村东方国际证券董事长变更,“投行老将”王仲何履新2025-07-07 07:32
张云明会见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克雷格·艾伦2025-07-07 07:32
麦趣尔: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,被罚款7315.1万元2025-07-07 07:10
奥迪半年考,背靠大树好乘凉?2025-07-07 07:09
东盟商务理事会:预计今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将达1万亿美元2025-07-07 07:02
首届民营企业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峰会举行2025-07-07 06:57
图解丨AI赋能新基建,如何把握“新基遇”?投资指南来了!2025-07-07 06:47
上海今年前10个月进出口同比增5.3%,新能源产品出口迅猛2025-07-07 09:18
兴业证券:维持新奥能源买入评级 目标价141.34港元2025-07-07 08:55
他山之石 | 锂电和氢能,谁代表未来?2025-07-07 07:53
极米科技跌14% 申银万国安信证券在其“大顶”喊买2025-07-07 07:31
2022中关村论坛推迟至明年举办2025-07-07 07:29
央行:进一步做好对小微企业、科技创新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工作2025-07-07 07:21
海南考区2022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暂缓2025-07-07 06:58
锂矿上游企业能否靠“一体化模式”出圈?2025-07-07 06:55
俄媒:俄罗斯一市长辞职,决定上前线参加特别军事行动2025-07-07 06:43
南方电网出资企业专职董事王永基被查2025-07-07 06:40